渔业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也是建设海洋强国、生态强国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
当前,我国渔业正处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加快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提升水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渔业领域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渔业现代化的本质是渔业生产力的持续跃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渔业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在劳动者方面,传统“靠天吃饭”的渔民正逐步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渔人”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者投身现代渔业,熟练运用智能终端、大数据平台和自动化设备进行养殖管理与市场运营。他们不仅掌握水产养殖、病害防控等专业知识,还利用数字工具分析水质、预测行情、优化投喂,成为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在劳动资料方面,深远海养殖装备、智能投饵系统、循环水养殖设备、无人巡检船、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渔业设施装备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渔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和大型智能化深水网箱正在替代传统近海网箱和池塘养殖,显著减少对近岸生态的压力。同时,环保型饲料、微生态制剂、疫苗免疫技术、可降解渔具等绿色投入品加快推广,推动渔业从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在劳动对象方面,生物育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生长快、抗病强、品质优的水产新品种如“东海1号”大黄鱼、“中科5号”鲫鱼、“中兴2号”南美白对虾等成功培育并推广应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技术正加速水产种业自主创新,推动种源“卡脖子”问题逐步破解。此外,深远海、盐碱地、荒滩等非传统渔业空间被有效开发利用,拓展了渔业发展的地理边界、增强了资源基础。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系统性革新及其高效协同,正在催生渔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渔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持续优化
当前,我国发展现代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不断夯实,支撑体系日益完善。
智慧渔业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大力推进“数字渔业”“智慧渔港”建设,广泛应用物联网、遥感监测、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养殖环境、鱼类行为、病害风险的实时感知与智能预警。全国多地建成水产养殖智能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一部手机管千亩鱼塘”。渔船动态监控系统覆盖主要渔区,提升了安全生产和资源监管能力。
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凸显。国家级渔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良种选育、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冷链保鲜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深远海养殖平台“深蓝一号”“国信1号”等重大工程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迈入工业化、规模化新阶段。“蓝色粮仓”科技创新行动深入实施,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减船转产、休禁渔制度、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全国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超过170个,人工鱼礁投放量超过2000万立方米,有效修复了近海生态系统。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如稻渔综合种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广泛推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市场需求牵引产业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优质、安全、特色、便捷的水产品需求快速增长,预制菜、即食水产、功能性食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这倒逼渔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形成从“池塘到餐桌”的全链条融合发展格局。
聚焦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渔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提升渔业全要素生产率,统筹推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融合和人才培育,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发展之路。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渔业发展要聚焦水产种业振兴,加快突破育种“芯片”技术,推进国家级育种中心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建设智能化养殖工船和海上养殖综合体。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在渔业生产、流通、监管中的深度融合。
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各地要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扩大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养殖等模式覆盖面。加强养殖尾水治理,推广尾水资源化利用。严格管控养殖用投入品,减少抗生素使用,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科学布局海洋牧场,增强渔业碳汇功能。
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应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发展休闲渔业、渔文化体验、渔业科普研学等新业态,拓展渔业多种功能。
加强渔业人才队伍建设。我国应实施现代渔民培育工程,重点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渔民和渔业经理人。加强渔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与成果转化。
完善政策支持与治理体系。我国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对现代渔业的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健全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监管。尊重渔民主体地位,稳定水域滩涂承包经营关系,保障渔民合法权益。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三农”政策不动摇,立足国情渔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只有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的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渔业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生态强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伍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