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海的潮声遇见西南的蝉鸣,上海海洋大学“童心向未来”金平实践团将课堂置于梯田与云雾之间,也把成长的印记深深镌刻在孩子们的眼眸里。
2025年7月6日至19日,实践团赴云南省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金平县),围绕“沪滇连心、筑梦同行”主题,面向当地63名不同民族的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践教育。
经前期调研,实践团精准把握当地文化教育领域的核心诉求:一方面,受地理条件限制,山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存在明显边界,知识体系的拓展面临现实阻碍;另一方面,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多停留在符号认知层面,尚未真正内化为孩子们的精神认同与自觉行动。这两重现实挑战,既凸显了边疆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性,也为实践团的课程设计提供了精准靶向。针对这两个命题,实践团队围绕“文化传承+知识拓展+能力培养+心理健康”四大核心,结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念,以课程化、模块化、成果化为抓手,设计并开展了系列课程,并在时间段内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实现了育人效果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充分展现了海大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实践能力。
精准对接需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为打破山区孩子的知识壁垒,实践团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积极响应金平县的教育需求,精心设计并制定了金平实践课程体系。该课程涵盖民族文化、海洋科普、财商启蒙、心理健康、艺术创想五大板块,累计输出60课时。
民族纹样课上,孩子们第一次用线条勾勒祖灵图腾,让纹样连接起血脉里的传承与更丰富的文化肌理;鱼拓课中,宣纸之上印出鱼影,墨香晕染出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更铺展向海洋的辽阔;财商课里,古今货币在掌心流转,本利计算迸发思维火花,算出了数字,也算出了用零钱兑换梦想的可能;心理课上,画在情绪九宫格里躲雨的小人藏着未说的胆怯,纸飞机载走心事飞向风里,载来了对山外世界的好奇;艺术课中,孩子们化所学为所思,将新知识转换成宣纸上的笔触、不织布的针脚、贝壳上的涂鸦……这五簇微光,恰似从群山环抱的天地里,为孩子们凿开了一道望向山外的缝隙——这正是打破知识壁垒的序章,让山里的孩子得以遇见山峦之外更广阔的天地。
突出民族特色,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在课程体系中,为鼓励孩子热爱本土民族文化,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推动边疆地域文化可持续传承,实践团尤为注重民族纹样课、民族音乐舞蹈课的设计与教学。
民族纹样课以“图形解码—创意设计—成品输出”为脉络,引导孩子们在笔尖与布料间触摸文化的温度:先读懂祖灵图腾里的迁徙故事,再用稚嫩的创意为传统纹样注入新的活力,60余件书签、帆布袋上的纹路,既是对“我是金平娃”的身份确认,更是把民族记忆缝进日常的郑重。
民族音乐舞蹈课上,孔雀舞的灵动摇曳着傣家儿女的柔情,拉丁舞的热情里也映照着家乡调子的婉转。当孩子们在舞步中既读懂“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又明白“这份美能与世界共舞”,文化自信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对金平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是让祖辈的歌谣在新时代继续传唱的笃定,更是边疆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实践团的小老师们以“小小理财师”为主题,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解析、互动游戏,帮助学生掌握储蓄、预算、防范诈骗等基础金融知识。运用“亲子书信”等工具,开展情绪管理与亲子沟通课程,回收有效书信60余封,让家长在信纸间真切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更大的课堂存在于教室之外。孩子们在合作中投进篮球,学会了协作;他们给父母的信写满纸张,学会了表达。教育在这些时刻真正得以实现:知识回归生活,情感回归家庭,远方的梦想落到脚下的实地。
于是,实践团成员们愈发清晰地触摸到“沪滇连心”的深层肌理——它从来不是2500公里的单向馈赠,而是一场知识与文化的双向滋养。上海的海风带来的,是打破边界的视野与专业赋能的温度;金平的山风回赠的,是本土文化的厚重与孩子们眼中的星光。当瑶山童谣与东海渔歌在课堂上和鸣,当民族传统与科普知识在课堂里共生,两股文化的溪流,正汇集成滋养教育的长河。
通过两周的教学实践,实践团对民族教育地区的两个核心命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要填补山区教育的洼地,不能只靠短暂的“输血”,更要构建“造血”的生态。实践团将着力将60课时的课程体系转化为可复制的“种子课程”,建立跨领域合作网络,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资源,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聚焦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实现“教育一人、带动一家、影响一村” 的辐射效应,助力金平县乡村全面振兴。
而要让孩子们真正爱上金平的文化、主动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关键在于让民族文化从“课本里的符号”变成“掌心的温度”。当他们在纹样课上勾勒祖灵图腾时听懂了背后的迁徙故事,在鱼拓创作时明白了祖辈“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在艺术设计时敢于用不织布、贝壳演绎民族美学的新表达——这份从理解到认同、从热爱到创新的过程,正是边疆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实践团要做的,就是成为点燃这份热情的星火,让每个孩子都懂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金平的文化基因在自己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耕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让高校的专业力量更深入地融入乡村教育的土壤,既为孩子们打开望向世界的窗,也为本土文化插上飞向未来的翅膀,让沪滇协作的成果,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坚实基石。
山海同心,共赴未来。“童心向未来”实践团将始终以教育为炬、以青春为帆,持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高校智慧、激荡青年力量,不负学校培养之托,不负时代赋予之责。
(供稿:上海海洋大学“童心向未来”金平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