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 2022-08-31
-
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5 次
“知心”先“知音”——党建落到实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踏征程,忆党情,助力乡村振兴。8月23日上午,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时代大学生党史追寻暨推普活动”实践队经过一小时的蜿蜒山路行程,顺利到达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新桥镇大村村。在这里,经管青年执笃行之笔,将书青春答卷。
团队成员在大村村委会前合影
主动“领题”,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答卷
成员们在大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采访老党员,进一步了解了大村村在党发展历程中的发展史,明确村子在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发展现状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了推广普通话在当地的实施办法。
徐光文是一名拥有33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大村村上一任的老书记。回忆往昔,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一场历时三年的修路历程。路修通之后,村庄的基础设施、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村民的发展意识逐步增强,精神面貌更是胜于从前,“时刻牢记当前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是不能停止的。”
实践队党员代表采访大村村老党员徐光文
大村村党总支副书记徐永平表示,在当地缺乏较为有力的引导和会讲标准普通话的人才是普及普通话遇到的首要困难,村民积极性不高,学习渠道较少,极大地限制了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我们非常希望有像你们这样的团队来帮助我们推广普通话”,徐永平如是说。
团队党员代表采访大村村老党员徐永平
专注“解题”,书“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躬行答卷
云龙村石榴基地是上海对口扶贫云南所得丰硕成果的最佳写照,沪滇两地情谊源远流长,跨越时空守望相助的帮扶为村民铺就了一条产业发展“黄金路”。在今年,基地发展面临新挑战。首先是石榴品相不一,“混装”售卖的形式利润不高;二是基地位置偏僻,产品出售须依赖电商平台,缺乏专业的电商运营人才导致水果无处可销;再加上今年因气候原因产量锐减。乡村引进新产业应该如何集聚有利条件发展壮大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新课题。
参观云龙村石榴基地并与基地负责人交谈
精准“破题”,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答卷
聚焦如何“破题”,8月24日上午8时,实践队一行来到了牟定县县政府,采访牟定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普向飞。
团队成员采访牟定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普向飞
对于实践队员提出的问题“如何理解乡村振兴?如何破解乡村振兴实施背景下牟定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普向飞表示,“乡村振兴本质上仍然是解决‘三农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普局长形象地将脱贫攻坚比喻为乡村小路,而乡村振兴则好比高速公路,两者之间的衔接,巩固成果是首要任务,并由此详细介绍了乡村振兴局未来几年的工作框架。实践队员就搭建两个平台与普局长达成共识,一是通过党支部共建,实现基层党组织工作互动和资源共享,提升党建水平,深化、传承精神力量;二是建立经验分享交流通道,由学校牵头宣传先进的乡村管理模式,同时推广普通话,助力县内乡村普通话水平提高。全面实现长期有效帮扶机制。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青年正走在路上,执笔答卷,躬身笃行,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姿态,在薪火相传中继往开来。
(撰稿:葛智越 摄影:张赛男)